根据闭塞性动脉硬化的发展演变过程,临床上将之分为三期,各期的表现特点如下:
第Ⅰ期(局部缺血期):为疾病的初期阶段。因动脉病变尚轻,肢体组织缺血不明显,病人主观症状少且轻微,可有患肢远侧发凉、怕冷、麻木感,或轻度胀痛和灼热不适,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。随着病变不断进展,缺血程度逐渐加重,以上症状也更加明显。但多数病人由于有较好的侧支循环建立,缺血得以补偿,可以较长时间的保持稳定状态。皮肤颜色可正常或略变苍白、潮红色。肢体动脉搏动存在,但多有减弱。
第Ⅱ期(营养障碍期):病变继续发展,肢体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,开始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:趾甲生长缓慢,干燥肥厚而脆硬,或形成嵌甲,嵴状畸形;皮肤变薄而光亮,皮下脂肪组织消失,为纤维组织代替;肌肉萎缩,小腿变瘦变细。足部皮肤呈明显苍白或紫红色,趾端发绀,并出现瘀点、瘀斑。此时病人多有静息痛,夜间加重。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失当,很快即可发展为坏死期。
第Ⅲ期(坏死期):为本病的晚期。动脉闭塞,侧支循环不良,肢体严重缺血而发生溃疡或坏疽。坏疽发展较迅速,从趾部开始,向上扩延可达足背乃至小腿部,严重者至大腿,以至臀部和阴囊亦坏疽。病人多伴有高热,意识模糊,胃纳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,致使身体日渐衰弱。其结局取决于并存的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病变的程度。
根据肢体坏疽的轻重和范围,坏死期又可分为3级:
一级坏死:坏疽局限于趾部;
二级坏死:坏疽扩延至趾跖关节;
三级坏死:坏疽扩延至足背部近踝关节或踝关节以上。